傳承文化, 從節日開始(以春節爲例)

教育局近年積極傳承中華文化,強調培養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,全港各學校均致力於在不同層面加強相關教育。然而,在社會急促變遷和文化氛圍不足下,筆者觀察到不少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逐漸淡薄,甚至感到陌生。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,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民族精神,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。有系統地讓學生認識和參與傳統節日活動,不僅能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,也能培養其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,呼應教育局的目標。本文借春節為例,說明可以介紹的習俗和意義,供同工參考。

新春佳節將至。春節,又稱農曆新年,是中華文化圈中最重要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。它不僅是一個時間節點,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。透過一系列世代相傳的習俗,人們會表達對過去一年的感恩,以及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。這些習俗,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,值得我們用心珍惜和傳承。在這辭舊迎新之際,我們更應引導下一代深入了解這些習俗背後的文化底蘊,認識節日作為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意義。

時序進入農曆十二月(臘月),空氣中開始瀰漫著淡淡的年味。首先登場的是臘月十六的尾禡(尾牙),習俗上由營商人士祭拜土地公,祈求來年生意興隆,後來逐漸演變為工商界年終酬謝員工的聚餐,也帶有慰勞員工一年辛勞的意義。在臘月廿三或廿四的「謝灶」,俗稱「小年」的一天,傳統上家家戶戶會準備祭品祭拜灶神,感謝祂一年來對家中的庇佑,並虔誠地祈求來年飲食無憂。這項習俗不僅體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「食」這項基本需求的重視,更蘊含著對生活的美好期盼。部分地區會在廿四或廿五開始製作賀年食品,像是形似元寶的炸油角和軟糯香甜的蒸年糕,除了為過節做準備,也帶有祈求來年「露頭角」、步步「高」升的意味。緊接著是臘月廿六,燉大肉,辦年貨。年廿八,家家戶戶「大掃除」,也就是「洗邋遢」,全家總動員清潔家居,甚至會用柚子葉水洗澡,徹底打掃,寓意去除舊年的污穢和不順,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。

臘月三十(除日),是春節前最重要的日子,也是凝聚家人情感的重要時刻。傳統上不少家庭會在白天祭祖,或拜山,或打掃祠堂,拜祭祖先,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。最重要的習俗,莫過於晚上(除夕)一家人圍坐一起,享用一年中最豐盛、最溫馨的「團年飯」(年夜飯),象徵著一家人團圓和睦,共享天倫之樂。人們還會在除夕「賣懶」和「逛花市」,「賣懶」寓意在新的一年要勤奮努力,擺脫懶惰;逛花市則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增添了熱鬧喜慶的氣氛。長輩會給晚輩「壓歲錢」(壓崇錢),表達關愛和祝福,蘊含著保佑平安的寓意。全家一起「守歲」,圍爐夜話,則有辭舊迎新、祈求長壽的意味。子正(正子時,12點)的祭天儀式,則是人們以最虔誠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到來。

正式進入年初一,家家戶戶會貼上充滿吉祥寓意的春聯、燃放震耳欲聾的鞭炮。春聯寄託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願,鞭炮則有驅邪避凶、增添喜慶氣氛的作用。當然,這時人們可以品嚐供奉過神明的應景年節美食,像是年糕和暖心暖胃的紅棗茶,寓意生活溫暖甜蜜。

年初一,人們都會穿上新衣、新鞋,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「拜年」,先向家中長輩拜年,表達關心和祝福,長輩則會以紅包回贈,寓意吉祥如意,之後就一家人到其他親友處拜年。各地風俗不同,有已婚長輩給晚輩紅包的習俗,也有晚輩給年長長輩紅包的習慣。傳統上,不少人會在年初一選擇吃素,象徵新的一年清心寡慾,也帶有感恩天地萬物、不殺生的意味。各地也會有不同的慶祝活動,像是熱鬧非凡的舞龍舞獅、色彩繽紛的花車巡遊等,不僅增添了節日氣氛,更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

初二是「開年」,這天會吃開年飯,象徵新一年的開始,而已婚婦女也會在這天回娘家拜年,表達對娘家人的思念和敬意。初三是「赤口」,相傳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,故應減少外出,避免爭執。初四是「接神日」,相傳各路神明在年初四會回到人間,人們會準備祭品迎接。初五是「隔開日」或稱「破五節」,大部分商家會在初五重新開張營業,象徵新一年的開始。初七是「人日」,相傳女媧在第七天創造人類,故初七為「人日」,人們會慶祝人類的誕生。正月十五則是「元宵節」,又稱上元節,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,這天人們會到處觀賞美麗的花燈、猜燈謎,增添節日的樂趣,也會吃象徵團圓美滿的湯圓,有些地方也會有精彩的舞龍舞獅表演。

向學生介紹節日習俗和意義,實在是刻不容緩。春節的許多習俗都蘊含著感恩、敬老、惜福等傳統美德,讓學生了解這些文化知識,對於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有著重要的作用。春節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,參與節日活動可以增進學生和家長親子之間的互動和交流,促進家庭和諧。老師將節日文化融入教學,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,拓展他們的學習視野。在這個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,讓我們一起努力,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,讓他們在了解和傳承中,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,成為一個有根的中國人。